# 万字长文,俄罗斯的兴衰史

俄乌战争从2022年2月到现在已经持续了一年多,很多小伙伴可能都不清楚俄罗斯和乌克兰究竟是什么关系,今天就带大家一口气了解完俄罗斯的历史。

俄罗斯领土被乌拉尔山脉一分为二,东边是西伯利亚,冷的要死。西边是东欧平原,适合人类居住,所以早期的俄罗斯人的主要生活地区是乌拉尔山脉西边的东欧平原。

要了解俄罗斯历史,先要知道个大概,俄罗斯历史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像部落一样相对松散的东斯拉夫人;统一的基辅罗斯;被蒙古统治的俄罗斯公国;崛起的莫斯科公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1/东斯拉夫人

俄罗斯的历史要从斯拉夫人说起,其实在公元8世纪之前,也有很多民族踏上这片土地,比如有斯基泰人、萨尔马特人、哥特人、可萨人,还有经常入侵的匈奴人。这些民族我们都一笔带过。

最终留在这里的是斯拉夫人,相传斯拉夫的始祖名称叫潘诺,三个孩子列赫,捷克,罗斯,分别对应西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

西斯拉夫人定居在今天的波兰和斯洛伐克,南斯拉夫人向南去了巴尔干半岛,东斯拉夫人定居在东部乌克兰草原。

如果从语言上来讲的话,西斯拉夫语就是现在的捷克语和波兰语。南斯拉夫语就是现在的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和保加利亚语,东斯拉夫语就是现在的俄罗斯语。

显而易见,主线分支是东斯拉夫人,瓦良格人在诺夫哥德罗建立自己的王国前,东斯拉夫人内部矛盾不断,一盘散沙。

瓦良格人,也是古老维京人的一个分支,公元8世纪到10世纪居住于北欧的斯勘的纳维亚半岛,从事强盗与商人的双重工作,随着经商之路来到东欧平原,受雇于东斯拉夫人,作为亲兵出战。

东斯拉夫人连年内战,而瓦良格人在诺夫哥罗德附近建立了稳定的王国。所以一部分东斯拉夫人就邀请瓦良格人的领袖留里克,希望他帮助东斯拉夫人建立一个稳定的王国。

留里克接受他们的邀请,给这个新的王国起名为“罗斯”,在古老的维京语中是水手的意思。罗斯王国是俄罗斯的第一个王国,到1242年之前政权的更迭都是留里克的后代,因此这段统治时期也称为留里克王朝。

# 2/基辅罗斯

公元879年,留里克亲属奥列格摄政,儿子伊戈尔年龄还比较小,这是典型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公元882年,奥列格以留里克之子伊戈尔的名义夺取基辅,并在基辅定都。基辅相较于诺夫哥德罗德优势也很明显,基辅靠近拜占庭帝国,商业繁华,气候宜人。这也是奥列格迁都的主要原因。

从这里开始,罗斯公国也称为基辅罗斯,罗斯也进入为数不多的大一统时代。公元913年,奥列格去世后,伊戈尔、伊戈尔之妻奥丽加以及伊戈尔之子斯维亚托斯拉夫相继统治基辅罗斯。

这里要说下伊戈尔之子斯维亚托斯拉夫,这是一名以武士公爵载入史册的大公,在位时期,不是打人,就是在被打。

简单看下他的战绩,统治时期为962至972年。公元964年,斯维亚托斯拉夫开始东征,让俄罗斯控制整个伏尔加河到里海的贸易通道。公元968年,进攻巴尔干半岛,当时居住的是保加利亚人。公元969年,面对佩切涅格人的突袭,斯维亚托斯拉夫又跑回基辅救援。公元971年去世。

基辅公国时期,罗斯人对于继承使用的还是分封制。留里克好不容易统一的江山,被斯维亚托斯拉夫亲手断送,当然他本意并不是这样,在他去世前,将基辅公国分为三部分,分别交给自己的三个儿子治理,希望他们团结一致,一致对外。大儿子亚罗波尔克管理基辅,二儿子奥列格统治德列弗利安,三儿子弗拉基米尔管理诺夫哥罗德。

斯维亚托斯拉夫哪里想到自己刚闭眼,三兄弟便开始内讧,二儿子奥列格意外死去后,公元980年,弗拉基米尔亲手结果大哥亚罗波尔克的生命,成为新一代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在翻译成中文是控制的意思,俄罗斯当今总统普京的名义中也有弗拉基米尔。电影《维京:王者之战》讲述的就是三兄弟争夺罗斯这段时期的历史。

弗拉基米尔的统治一直持续到1015年,在他之前,整个罗斯民族的信仰还处于迷信时代,为了将各个部落的人民统一到一起,弗拉基米尔决定找到一个更加实用的信仰。认真选择后,他决定皈依基督教。

但是弗拉基米尔自己不能直接信教,这样没有说服力,所以他想到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娶一个信教的老婆,即拜占庭皇帝巴西尔二世的妹妹安娜。弗拉基米尔在选择宗教的时候,以实用主义为核心,宗教为统治所用,这也是他皈依基督教的一个重要因素。

弗拉基米尔死去后,后代再次挑起内战,其中的一个儿子胜出,这就是智者雅罗斯拉夫公爵,从1019年开始统治,直到1054年去世。雅罗斯拉夫在俄罗斯历史上是一位明君,他在位时期,建造了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这座教堂称为基辅罗斯艺术和文化的代表。除此之外,他还重视教育,建造学校,推广基督教,发展贸易等。

智者死后,再次将国家一分为三,分别由三个儿子统治,从这里开始,基辅罗斯开始走向没落。政权的松散、外部突厥人的入侵再加上后代连年的内战,是基辅罗斯衰败的主要因素。

# 3/被蒙古统治的俄罗斯公国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丛林法则。没落的基辅罗斯忙于内斗时,在其东部有一个马背上的国家正在悄然崛起,那就是成吉思汗创立的蒙古帝国。

1223年,成吉思汗率领军队向西挺进,在库尔沁河与基辅罗斯针锋相对,最终战胜基辅,并掳走大量的物资与奴隶。库尔沁战役中成吉思汗并没有占领基辅,大约十年后,蒙古大军卷土重来,这次带队的是成吉思汗之孙拔都,在伏尔加流域的莱萨建都,金帐汗国至此成立。之后的200年间,俄罗斯全国由蒙古人主宰,称为俄罗斯公国,这段时间也是俄罗斯最悲催的时期。

有部电影《怒战狂心》,讲述的就是十万蒙古大军入侵梁赞后屠城,幸存者反抗的故事。不过这部电影有些过于贬低蒙古的军事实力,十来个人动不动就手撕成百上千的蒙古人军队。

俄罗斯公国时期的罗斯人毫无主权可言,这个时候连国家的名称都被改了,本来叫罗斯,蒙古语中不容易发出“R”的音,于是在加了“O”,就这样罗斯就变成了俄罗斯。

起初金帐汗国会派出使节去罗斯收取贡品,慢慢的他们连使节也懒得派遣,搞出来一个包税人制度。直接从罗斯富豪和贵族中挑选包税人,承担了向金帐汗国纳税的责任,包税人的选取规则也很简单,价高者得。

俄罗斯公国各地区的包税人向民众收税,然后从中捞取一部分油水。各个罗斯公国借用这种方式,逐渐控制了国家的自主权。再加上金帐汗国内斗不断,对罗斯公国的琐事无暇分身,一些罗斯公国借此机会偷偷补兵发育。虽说罗斯公国国家自主权在抬头,底层民众依然很苦,羊毛最终还要出在羊身上。

我们都知道,一提到蒙古人,就是套马的汉子,威武雄壮。当时的蒙古大军虽然军事实力不容小视,高机动的作战单元,单兵作战能力极强。但是这种恐怖战斗力量的形成并不是必然性的,甚至是偶然性的。这种模式太依赖组织者的个人能力,崇尚武力的蒙古部落只有在绝对强者面前才会低头,形成一个强大的军事集团,一旦组织者的能力稍有逊色,蒙古部落就会马上分裂。这也是后面帝国崩塌的一个主要因素。

事实证明只有武力统一的帝国并不能持久,在没有文化的加持下,终究会造成内部分裂。长期内战的蒙古帝国对罗斯公国的治理无暇分身,借助包税人制度的漏洞,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小儿子达尼尔在13世纪下半叶成为莫斯科的统治者,莫斯科从此有了自己的王公家族。

达尼尔死后,儿子尤里继位后,沿袭父亲的治理方式,继续扩张领土,将莫斯科公国延长至莫斯科流域。之后,尤里迎娶了一位金帐大汗的妹妹,并被大汗封为大公。这在之前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蒙古人向来不会与罗斯人通婚,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蒙古实力的衰弱。

尤里去世后,弟弟伊凡·卡里达继承成为大公,伊凡可以说是一名理财界的佼佼者,借助包税人的身份在罗斯和蒙古之间地位显赫。伊凡更像是罗斯和蒙古之间的和事佬,所以罗斯临近公国也会找伊凡作为代理人去向蒙古进贡。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找人办事就要付出代价,正是这种特殊的身份让伊凡囤积了大量的财富,所以也被称为钱袋子伊凡。

有钱的伊凡继续扩大自己的领土,在领土扩张层面,遵循胡萝卜加大棒的原则,软硬兼施。有了土地就要有劳动力,伊凡就从蒙古人手里赎回大量的罗斯囚犯,然后将这些囚犯安置到自己的领土上安家立业。

1341年钱袋子伊凡去世,儿子谢苗继位,成为莫斯科大公,谢苗仅仅在位12年就被盛行欧洲的黑死病夺走生命。谢苗病逝,弟弟伊凡继位,也就是伊凡二世,伊凡二世统治期间,他本人没有做出显著的政绩,但是事态是相对的,莫斯科公园虽说没有变强,蒙古帝国却变弱了。大约在1357年,金帐汗国爆发内乱,各个部落为摘取权力的果实相互厮杀,20年间更换了不下20位大汗。

伊凡二世去世后,儿子德米特里大公统治莫斯科公国,德米特里率领罗斯在顿河击败蒙古人,因此也被尊称为顿河·德米特里,德米特里是罗斯公国时期首个击败蒙古帝国的大公,这也预示着罗斯公国正在逐渐摆脱蒙古的爪牙,这让罗斯人民信心倍增,在民族矛盾前,一场胜利的战争就是对罗斯全军民的一针强心剂。

德米特里趁热打铁,在1376年,将克里姆林宫进行一系列加固,换下原木,用砖石代替。与此同时,德米特里还击败了立陶宛支持的特维尔、梁赞公国以及伏尔加河人。这些公国都在向蒙古人进贡,是蒙古帝国的附庸国。打狗还得看主人,不难看出,这是对蒙古统治的一次反抗。

1380年9月8日,德米特里在涅普梁德瓦河流入顿河的连接处抵御蒙古人的进攻。经过与蒙古人多次切磋,找到马背上军队的弱点,利用河水与山脉这些地形优势,遏制了蒙古轻骑的机动部队,最终以15万人击溃20万人的蒙古军队,蒙古不败神话从此被打败,史称库里科沃战役。从库里科沃战役开始,蒙古人对罗斯公国的统治已经有名无实,罗斯公国开始将自主权掌握到自己手中。

1389年,德米特里去世后,公国内部开始进行王位之争,先后继任的有德米特里的儿子瓦西里以及瓦西里的儿子瓦西里二世。到伊凡三世时继位前,莫斯科公国的领土面积已经从600平方英里扩张至15000平方英里。都说老百姓的命根子是土地,大公也不例外,伊凡三世继续进行领土扩张,最著名的就是将诺夫哥罗德吞并,并将原有的统治者和贵族进行流放。

1472年,伊凡三世迎娶拜占庭公主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堡十一世的侄女索菲亚,此时拜占庭已被土耳其帝国毁灭,所以东正教的正统被罗斯传承下来。此时的蒙古帝国早已不见当年雄风,1493年,伊凡三世采用“全罗斯大君主”头衔并宣布罗斯独立。在1500年左右,叱咤风云的金帐汗国被克里米亚鞑靼人摧毁。

1497年,伊凡三世颁布了一部通行全国的法典《罗斯法典》,同时伊凡三世也是第一代代表全民族的罗斯君主。莫斯科公国的崛起标志着封建割据时代的结束以及中央集权国家的确立。这是一次彻头彻尾的蜕变,莫斯科周围河流众多,包括奥卡河、伏尔加河、顿河和第聂伯河,在经济上属于重要的贸易通道。

罗斯公国从相对原始的社会演变为由高度集中的组织,将竞争王公纳入自己的贵族和军队中,让他们成为“服务王公”,然后再将他们融入贵族阶层,淡化中央权力,保证他们的财富与名誉,从而让整个罗斯国家趋于统一。宗教上统一人民的信仰,王公统治层和东正教相辅相成,王公作为东正教的保护者,东正教肯定王公的合理传承。

1533年4月,伊凡三世死后,儿子伊凡四世继位。其实在伊凡三世死后,中间还有一段间隔期。因为这时伊凡四十还小,只有4岁,按照遗嘱,暂由伊凡四世的母亲叶莲娜以及公国的幕僚机构代理掌权,等待伊凡四世成年后,再将权力交给伊凡四世。

我们都知道权力这东西就是一颗诱人的果实,这么好的真空期周边的权贵当然不能放过。当时就有伊凡四世的叔叔与伊凡四世的母亲争夺权力。好在叶莲娜杀伐果断,手刃这位夺权者才保住了王位。

母亲叶莲娜摄政5年后突然死亡,据说是被毒死的。这时的伊凡四世只有8岁。童年时期便没有了父母的依靠,年幼好学的伊凡四十博览群书,逐渐明白这场残忍的权力游戏。

童年的时光与环境最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性格,伊凡四世逐渐变成一个冷酷又偏执的少年。在他13岁时候就杀死夺权的人,之后还因为简单的争吵就割了朋友的舌头。所以伊凡四世又被称为恐怖的伊凡,恐怖一词在俄语中称为“戈罗兹内”,不单单是贬义词,是严厉与敬畏的混合。

伊凡四世在16岁时正式加冕为沙皇,1550年向教会提交《俄罗斯法典》,也称为“伊凡四世大典”,该法典囊括土地所有权、财产继承权和刑事犯罪等方面法律规定,对俄罗斯后期的司法和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国家战略上,伊凡四世延袭历代君主的治国方针,那就是领土扩张。除了兼并罗斯其他公国,最重要的就是在1522年征服喀山汗国,这为俄罗斯后续君主向西伯利亚以东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战喀山汗国时,伊凡四世亲自带兵打仗,面对厮杀毫不畏缩,这也是士兵对伊凡四世无条件信任与敬畏的原因。

在文化上,伊凡四世下令建造了圣巴索大教堂,据说为了保证教堂的独一无二,伊凡四世戳瞎了建造师的双眼,让他无法再次建造第二座与之媲美的教堂。圣巴索大教堂坐落在莫斯科,现在仍然是俄罗斯首都标志性的建筑之一。

1560年,妻子安娜斯塔西亚的病逝对伊凡四世造成很大的打击,他怀疑是自己的幕僚西尔维斯特和阿达舍夫暗中实施谋杀,最终这二人都遭到审判。妻子死后,伊凡四十的身体每况愈下,情绪逐渐失控。任何被伊凡四世怀疑的人都被杀害,为此他得罪了很多贵族大臣。

军事上,伊凡四世将权力高度集中,1565年2月,为避免军阀割据,伊凡四世设立特辖制,将莫斯科公国的各个省份划分出一部分由他本人直接掌管,这些土地原本的领主被放逐,这些区域称为特辖区。特辖区的军队称为特辖军,也称为禁卫军,特辖军骑着高大的黑马,马头挂有狗头和禅拂,表示他们是伊凡四世的忠实仆人。

1581年,生性多疑的伊凡四世将自己的儿子兼太子打成重伤,最终不治身亡。晚年伊凡四世的生活非常凄惨,1584年3月,伊凡四世去世,后来被验出是汞中毒。

1584年到1598年,是伊凡四世最大的儿子费奥多尔的统治时期。这段时间相对平静,新沙皇身体羸弱,资质有限,国家的治理主要依靠他的幕僚。后来费奥多尔的弟弟德米特里公爵,皇室中除费奥多尔仅存的男性被杀害。1598年,费奥多尔去世,因为没有儿子可以继承,留里克王朝至此终结。

# 4/罗曼诺夫王朝

留里克王朝结束后,罗斯没有合理继承人,这段时间内斗不断,开始量产冒牌王子。

基于罗斯政体的缺陷,贵族人数越来越多,他们的土地也越来越多。面对大量的土地,贵族需要更多的农奴来进行劳动,再加上贵族本身还要给国家上缴赋税,于是贵族对农民剥削变本加厉。在1601年到1603年曾出现可怕的大饥荒,普通民众食不果腹,曾出现人吃人的现象。

1613年,为了结束动荡时期,国内召开缙绅会议,与会人员大约500人,包括教士、波尔雅、贵族、市民,其中还有农民参与。会议选举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沙皇,罗曼诺付王朝开始了长达304年的统治。

要说罗曼诺夫王朝,不能不提的就是巅峰时期的沙皇彼得大帝。1682年4月,米哈伊尔的孙子彼得一世继位,彼得一世登基时只有9岁,朝政大权先后由同父异母的妹妹索菲亚和亲生母亲娜塔莉把持。

彼得一世在位期间,欧洲进入工业革命前期,各国纷纷确立海权主义。俄罗斯五行缺水,我们都知道海运成本要比陆运成本低很多,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各地凡是带湾带港的地区经济都牛的飞起。

面对这种情况,彼得一世当然不会坐以待毙,面对大海,春暖花开的梦想也是彼得大帝扩张领土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想获取海权,就要有一支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1697年3月,为培养航海技术人才,彼得一世派出50名贵族子弟群去国外学习,他本人使用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潜行在留学队伍中间。

出使期间,彼得一世先后访问荷兰、英国、意大利等国家,参观学习航海与造船技术。除此之外,彼得一世自己抽时间学习了大约20项技艺,从做鞋到造船,他一样也没落下。之后,国内支持姐姐索菲亚的反动派开始发动政变,后院起火,彼得一世不得已回国平叛。

回国后,彼得一世开始效仿欧洲,进行一系列改革,包括海军军制、行政规划、税收制度、教育与官员等级等。彼得一世还命令所有民众必须减掉胡子、穿西服、说法语。1712年,为了加强与欧洲之间的联系,彼得一世不顾大臣劝说,将首都迁至国门附近的圣彼得堡。彼得一世的改革目的就是将俄罗斯的生活西方化和现代化。

彼得一世是一名务实的君主,招募团队从不考虑出身,看他的领导班子就知道。跑堂的做了警察局长,养猪的了成了第一任总监察官,杂货店店员成了副总理大臣。

军事方面,彼得一世围绕制海权展开战争,其中包括联合欧洲各国对战红极一时的波罗的海霸主瑞典,这场战争持续21年,直到1721年签署《尼斯塔特条约》,这就是著名的北方战争。之后还对战过波兰和土耳其等国家。

公元1725年,彼得大帝去世,第二任妻子叶卡捷琳娜继位,这就是叶卡捷琳娜一世。彼得大帝绝嗣,在叶卡捷琳娜一世去世后,外孙彼得三世继位,彼得三世出生于德国,回国后与贵族矛盾不断,这也预示着他的统治并不会长久。

1744年,叶卡捷琳娜到俄国与彼得三世成婚,叶卡捷琳娜勤奋好学,为融入俄罗斯,主动皈依东正教,开始学习俄罗斯的文化和语言。

早期的叶卡捷琳娜政权生活非常艰难,丈夫彼得三世无法得到幕僚的肯定,母亲被查出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的间谍后被驱逐出境。好在她自己有远大抱负,在宫廷圈得到一致好评。

继彼得大帝之后,短短半个世纪内,俄罗斯再次中奖,迎来了一位女版“彼得大帝”。1762年,叶卡捷琳娜发动政变,处死自己的丈夫彼得三世,成为下一代沙皇,被称为叶卡捷琳娜二世。通过宫廷政变上位,叶卡捷琳娜的政权地位无法得到民众的肯定,所以叶卡捷琳娜二世遇事小心谨慎,打算通过改革来稳固自己的君主地位。

叶卡捷琳娜二世博览群书,伏尔泰、孟德斯鸠等思想家对她后续改革产生重要影响。1766年末,叶卡捷琳娜二世召集立法委员会,准备对俄罗斯政治和经济发起改革,这一改革因前期准备不足而不了了之。

受启蒙思想鼓舞,她本人历经18个月亲手撰写《训喻》,主要体现自由主义,因思想超前,这本书在法国被禁。尽管如此,《训喻》依然对欧洲各国产生深远影响。

1796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去世后,42岁的保罗继位,保罗在位时间很短,仅有5年时间。长期生活在母亲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阴影下,郁郁不得志,保罗对母亲怀恨在心。因此他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修改俄罗斯的王位继承法,从君主自由挑选后代继承人改为长子继承制。这一措施稳固了俄罗斯的政权更迭,但是也排除女性继承人的可能性。

在外交领域,保罗行事风格多变,在外交联盟的的政策上无法得到幕僚的支持。当时法国正在进行大革命,保罗开始主张国内和平,后来又同欧洲各国组成反法联盟,1800年保罗又投向另一方,开始支持法国。

连续的阵营切换引起贵族不满,1801年3月,保罗死于宫廷政变,连亲生儿子亚历山大面对这场政变也保持了默许的态度。

亚历山大被公认为“俄罗斯帝王中最复杂和最难以捉摸的人物”。1805年,第三次反法联盟战争爆发,拿破仑在先后击溃反法联盟俄奥联军以及普鲁士,1807年7月,法国与俄罗斯和普鲁士分别签署《提尔西特》条约,俄罗斯成为除法国之外的唯一大国。

1812年6月,法国入侵俄国,亚历山大率12万大军最终将拿破仑的60万大军击溃。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拿破仑显然没有像曾经的蒙古军队那样,在严寒中依然能保持强劲的战斗能力。拿破仑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军队数量过于庞大,后勤补给不足。法军无法适应俄罗斯寒冷的冬天也是拿破仑失败的另一个因素。

1813年10月,俄罗斯成功抵御拿破仑入侵后乘胜追击,同英国、瑞典、普鲁士组成反法联盟开始进攻法国,最终于1814年3月成功进入巴黎,史称“民族会战”。1815年6月18日,滑铁卢战役中法国战败,拿破仑帝国至此退出历史舞台。亚历山大因此获得“欧洲救世主”和“神圣王”的称号。

后来,亚历山大一世后来开始打压贵族。收拢政权、沉迷女色,并且迷信神秘主义。对亚历山大一世的失望促成了俄国第一个革命组织十二月党人。十二月党人中大部分出身贵族,身为军官并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此时革命行动的萌芽已经在俄国悄然生长。

1825年12月,亚历山大一世意外死亡,弟弟尼古拉一世继位,十二月党人在权立空档期试图发动起义,最终被尼古拉镇压。十二月党人中的5名领导人被处以极刑,其中包括诗人康拉德·雷列耶夫,其余300人遭到流放。

欧洲各国在这之后纷纷进入工业革命,经济和军事进入空前繁荣时期,而尼古拉一世还沉浸在欧洲霸主的美好愿景中。1853年10月,俄国同土耳其因黑海航行问题爆发俄土战争,英法也加入土耳其一方,史称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2月,尼古拉一世无法接受面对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卧病在床,最终愤然离世。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首先做的就是和英法讲和,1856年3月30日签订巴黎和约。条约规定,俄国放弃多瑙河入海口和比萨拉比亚的部分土地,承认黑海中立。巴黎和约标志着俄国的世界地位下降。

面对启蒙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农奴的不断反抗,农奴制已经无法满足俄罗斯经济发展的需要。农奴制改革前夕,农奴占总人口比例为58%。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解放农奴宣言。

同时,亚历山大向东继续进行领土扩张,和中国分别签订了《北京条约》、《中俄勘分东界约纪》等多个不平等条约,从中国获得近144万领土,其中就包括辽东半岛的海生崴,也就是现在的符拉迪沃斯托克。

1881年3月13日,亚历山大二世在圣彼得堡遭到“民意党”残余分子刺杀身亡。儿子亚历山大三世为纪念父亲,在此建造一座圣彼得堡基督复活大教堂,也称为“滴血教堂”。

# 5/苏联

1894年到1905年是尼古拉二世的统治时期,这段时间世界列强正在瓜分中国领土,俄国也参与到世界大战的队伍中。1904年,俄罗斯和日本在对中国领土控制的利益问题上产生冲突,爆发日俄战争,最终以俄国失败结束。

1895年在圣彼得堡建立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工人阶级解放斗争联盟”,其中的知识分子就包括列宁。1905年1月22日,首都警察朝着位于冬宫的社会主义游行群众开枪,其中有130人被打死,在俄国历史上被称为“血色星期天”事件。“血色星期天”事件意味着尼古拉二世与俄国工人之间关系的决裂。

处于世界大战中的俄国群众民不聊生,国内物价飞涨。1917年3月(俄历2月23日),所有工人走出工厂开始示威游行,大罢工期间的镇压部队也纷纷倒戈,尼古拉二世逃离前线,罗曼诺夫王朝的政权开始瓦解,这就是二月革命。

1917年4月3日,列宁从德国回到彼得格勒,11月3日(俄历10月25日)由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成为国家主人,“赤卫队”夺取了主要街道以及建筑的控制,包括政府大楼、火车站、警察局等重要机构,尼古拉二世一家被集体处决,史称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9日,以列宁为主席的苏维埃政府正式建立。然而,当时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根本没有把苏俄政府放在眼里,1917年12月,苏俄又单方面与德国讲和,一时间俄军纷纷逃回家乡。

列宁主导的委屈式讲和条件引起众多布尔什维克领导人的不满,讲和条件中包括乌克兰、波兰、芬兰等国家独立,除此之外还有一大笔战争赔款。从1918年开始,苏俄进入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所有土地国有化,国家征用所有工业,私人企业消失,农民耕种土地丰收后必须向国家缴纳一部分粮食。

面对“战时共产主义”一些列改革的阵痛,国内开始出现不满的反革命派,协约国与反革命派暗中行动,打算推翻苏俄政府。最终在列宁的带领下,全国军民联合击败协约国。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和高加索等共和国联合签署《苏维埃共和国联盟成立条约》,也称为《苏联条约》,宣布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即苏联。

1924年1月,列宁去世,斯大林当选苏联主席。列宁当时在信中就曾指出:斯大林已经成为党的总书记,手中掌握着无限的权力,但我不知道他是否会一直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些权力。

斯大林执政期间第一个政策就是制定五年计划,用于复苏苏联衰败的经济。五年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全民联合发展重工业,尽管最终数据虚高,苏联的经济实力确实大大增强。

1934年12月,斯大林发起大清洗运动,旨在消灭一切对其构成权立威胁的人,清洗运动最高峰时期,约有七万人被判处死刑。哦,对了,乔治·奥威尔的著名反乌托邦小说《动物农场》就是在讽刺斯大林领导时苏联的社会本质。

大清洗运动后,斯大林绝对的个人独裁建立,从此苏联发展走上了“斯大林模式”。1939年,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作为同盟国参战,苏联得益于之前重工业的空前发展,再加上俄罗斯祖传技能严寒的冬天,同盟国最终在1945年取得胜利,苏联成为超级大国之一。

1953年,斯大林死病逝于莫斯科,赫鲁晓夫上位,成为苏联主席。1956年,赫鲁晓夫猛烈抨击斯大林的专制的暴政,并声称斯大林在大清洗运动中杀害了很多无辜的人。

在赫鲁晓夫的领导下,苏联开始逐步放宽政治控制与审查,加强自由与开放,将苏联发展重心从政治领域转变到经济领域。此外他还提出一些列经济改革和农业改革计划,这一时期也称为“赫鲁晓夫解冻”,赫鲁晓夫的政策对苏联民众产生深远影响,解冻模式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

1964年10月,莫斯科宣布,赫鲁晓夫因身体原因退位,勃列日涅夫发动政变,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上位后,解冻模式取消,经济停滞发展,文化的多元性再次被束缚。

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去世,苏联中央总书记安德罗波夫成为苏联主席,安德罗波夫还没开始改革,在任一年零三个月后就因病去世。继任的契尔年科已经73岁,仅仅执政一年也去世了。

1985年3月,年轻的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联总书记,此时的苏联经济增长缓慢,科技落后于世界水平。1986年,戈尔巴乔夫提出要“激进改革”,这种改革依旧没有成效,民众失去对苏联的信任,同时改革也得罪了苏联领导集团中的保守派和激进派。

1991年8月19日,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在戈尔巴乔夫度假地将他软禁,之后恢复他的政务职务,当时他的领导人权力已经基本消失。

1991年12月9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领导人宣布废除苏联,其余共和国也相继宣布独立。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有名无实的总统职务,宣布超级大国苏联解体。